我成長的家庭真的很不一樣,尤其想想那個年代的父母,哪個不是要子女好好讀書賺錢就好,在Jerry家,「玩」這件事被當得很正經,頂撞跟父母爭執可以是他們的驕傲。我雖然說是三代大稻埕,卻不是什麼有錢人家,應該標準是人家說「家道中落」的那種,獨生子的父親玩光祖父的積累,從小父親給我最好的資產就是「玩的人生觀」,但卻沒給母親與我一點教養成長的資助,我是靠母親辛苦賺的錢長大的。
知道我想要出國讀書,母親就跟我說在前面,她沒有辦法給我資助,當年後來選擇讀Duke U,只有一個原因:因為它給我最長期完整的獎學金,如果沒金錢顧慮,我應該會去Boston U,跟Peter Berger研究文化,而遠不會是「銅臭的」產業(所以現在興趣由產業轉向設計與文創,只是回到初衷、自由意志的回復?)
沒先找好工作就先辭中研院,然後準備要失業一陣子,這事跟父母談過,他們早知道我在中研院憋久悶足了,想要輕鬆做自己,自然是支持的。
少了一份主要經濟收入,小家庭經濟多了沈重的負擔,這點他們比誰都清楚。一位多年好友曾經想都不想,說我這是「富二代」才辦得到的事,我聽了非常失望,在朋友眼中Jerry竟沒個比重的理想可理解,可分享打氣。
Jerry家的家風是不談錢的,父母教我們的不是「富爸爸富媽媽」的賺錢經,反而是要我們別用錢去衡量人,更不要用錢去丈量自己的人生。所以我長大了,聽到他人「若無其事地」談誰家的孩子賺多少錢,誰家嫁給有多少土地人家的幸福,內心反而是不知所措地尷尬,好像見人衣冠不整地闊談,一句話都不知道怎樣對上。
對Kaya我也是一樣的教育態度,給有錢人鼓掌,給窮人家嫌棄,這種事還需要我教嗎?
孩子需要有理財觀念,但理財觀念在我看來不是在錢上斤斤計較,反而是要先問清自己要的是怎樣的人生,有了清楚的價值與值得活的人生,資源才有個合理分配的條理可想。世界觀也是,找得到地方欣賞窮人家,見不義勇於嫌棄有錢人,這事才是需要大人陪孩子克服障礙,努力學習的智慧。
昨天傍晚離開老家,牽著Kaya出門,母親站在門口若有似無地淡淡提及,說有一筆錢存著,要我放心好好放個假,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,我聽了只輕輕回聲「嗯,好,我會,妳放心!」Jerry家親人間的堅定支持,碰到錢的事,雖然只能匆匆幾句帶過,可仍是有外人看不出的濃濃深情。
Recent Comments